欧阳文:为了自由,能够绕开暴力吗? —也谈2024巴黎奥运开幕式争议
巴黎奥运开幕式从艺术形式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过开幕式对历史、文化的诠释也引起了广泛争议,内容涉及对基督教的嘲讽,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以及对于法国革命暴力的渲染等。 批评者认为展示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斩首的末代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的场景有“赞美暴力”之嫌,不过在专制统治下争取自由,能够绕开暴力吗?
巴黎奥运开幕式结束了,但由此引起的争议却仍在持续。从艺术形式上讲,此次开幕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法国及国际舆论都给予了充分的好评。按照民调,85%的法国人认为开幕式取得了成功,80%以上的法国人认为可以用创意、庆典、精彩、包容、自豪等形容词来界定此次开幕式。洛杉矶时报评论认为:“巴黎举办了奥运会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开幕式。”法兰克福汇报表示,巴黎奥运开幕式必将青史留名。
确实,为了准备此次体育盛典,法国人雄心勃勃,立志抓住这百年一次的历史性机遇,隆重庆祝这一张扬普世价值的嘉年华会,展现奥运精神在法国的现代传承。为了使开幕式取得成功,一个由导演、作家、历史学家等组成的设计组在三年前就开始酝酿、设计、筹备。法国艺术家独出心裁,走出传统的体育竞技场,将塞纳河甚至整个巴黎城区当作开幕式的舞台。这一空间的转换,使得巴黎美轮美奂的城区、河岸、桥梁、建筑物加上两千艺术家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剧场。不谈这一设计的组织难度和巨大的安全挑战,仅从这一大胆新奇构思的角度,此次奥运开幕式就可谓前无古人了。
不过,也许设计者一开始并没有充分估计到的是,将开幕式表演舞台放置于塞纳河及其两岸不仅是空间的扩展,更是时间的转换。观众和表演者不仅面对着塞纳河沉静的水流,也需要倾听河岸建筑的历史诉说。巴黎曾经是专制君王的宫殿所在,也是启蒙思想的策源地;法国不仅是人权的国度,也有着革命的暴力历史。随着开幕式的全景镜头,观众可以看到的壮观的建筑物:巴黎圣母院、法兰西研究院、波旁宫、古监狱、荣誉军人院等等无一不镌刻于厚实的历史长卷中。换句话说,巴黎奥运开幕式需要回应的挑战不仅是以艺术表演驾驭巨大的舞台,还必须回答塞纳建筑无声的历史询问。巴黎奥运开幕庆典也将其对历史与未来的阐释与想象融入其中。正因此,开幕式对历史、文化的诠释引起了争议。民主社会本身就是以多元为基础的,不同的声音乃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奥运这个大舞台是面向全球的,民主也包括专制……
举起荦荦大者,重要的争议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开幕式有无对基督教的嘲讽及其如何对待宗教的问题;二是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三是对于法国革命暴力的渲染。这三个主题分别涉及到宗教、社会与历史三大领域,本文在此简要评析。
在开幕式的《庆典Festivité》一环,以法国时装秀为背景,法国著名歌手凯特林 (Philippe Katerine)赤裸的身体被涂成蓝色。在其身后,多名变装皇后及跨性别模特舞动表演,然后形成一个宴会画面。这个场景使人联想到达芬奇的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由于《最后的晚餐》涉及基督受难的最后时刻,因而有人认为这是对基督教的侮辱和嘲弄。对此,主办方旋即做了回复,表示这一情节并非参照《最后的晚餐》,而是受到十七世纪荷兰画家“奥林匹斯诸神的盛宴”的启发。将此场景认定为《最后的晚餐》进而指责是对基督教的大不敬,也许属于偶然,但却引人深思。按照凯特林本人的叙述,他之所以被入选此节目,是由于他的立意符合奥林匹克精神:裸体暗示和平、生态,同时也传承古代奥林匹克裸体竞技的传统。从这一思路看,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在开幕式这一环节里希望传达的更多的是奥运精神而非宗教情怀。从此看来,这里的争议不过是一场误会。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如有专家指出,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问世以来,各种抄袭、盗用、改编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对宗教的嘲讽之作。文艺复兴以降,走出宗教的一统天下,确立政教分离、人的自律乃是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历史进程的一体两面。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对宗教的嘲讽确实会引起争议但也并非如此不可思议。
开幕上还有一段被称为“性爱三人行”的表演,二男一女身着亮丽的服装,在图书馆里调情拥抱。这一情节集中地表现了巴黎奥运开幕式对性少数群体给予的关注,因而也引起关于性少数问题的争议。如何以艺术为手段表现多层次、多倾向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从包容、多元的民主价值出发,对于这类少数群体给予关注应该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些保守舆论批评这是少数对多数的霸凌,也属于批评与反批评的包容框架之内。不过,回顾现代个体争取个性解放和捍卫自身权利的历史,所谓少数群体或者弱势群体的权利,实际上就是个体的权利或曰全体人的权利。从中世纪至今个体权利的获得正是通过对少数群体的权利的争取得来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少数群体确切地说是指弱势群体,是居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尽管他们并非总是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妇女争取自身权利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例证。今天的社会如法国无疑走在时代的前列,其开风气之先的立意自是不难理解的。如果在全球每个国家,妇女、原住民、黑人、有色人种、残疾人都能够受到同等待遇,享受同样法律保护的话,这不就是今天奥运精神和价值所倡导的和平、平等的美好愿景吗?当然同奥运一样,对普适规则的认同是这一美好蓝图的必要条件。
开幕式中展示的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斩首的末代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的场景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批评者认为此举有“赞美暴力”之嫌,而赞成的意见则认为法国革命是近代法国的奠基石,在如此重要的庆典中能够获得展示是对历史的尊重。奥运开幕式场地设置于巴黎塞纳河岸,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古监狱、协和广场等都铭刻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协和广场原名路易十五广场,而路易十六及其王后就是在此被送上断头台的。而后此广场更名协和也正是为了消弭革命之“恐怖”阴影。如此深沉的历史重负,以讲述法国故事为立意的奥运开幕式能够跳跃而过吗?以目前这个版本,开幕式艺术导演对此的表现堪称举重若轻。不过其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只能是由全球观众和舆论评说了。有一点值得提到的是:1789年至今,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两个多世纪了,然而,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远没有结束。不仅塞纳河的流水一直拍打着这曾经的历史伤痕,法国人对法国革命的集体记忆里暴力与自由的关系仍然纠结不止。这其实也是困扰无数的在专制制度下争民主的斗士们的世纪之问:为了自由,能够绕开暴力吗?